曾经的“工业母机”,撑起新中国制造业脊梁,18家“十八罗汉”机床厂风光无限,登顶世界机床榜首的荣
曾经的“工业母机”,撑起新中国制造业脊梁,18家“十八罗汉”机床厂风光无限,登顶世界机床榜首的荣耀还历历在目。
可转眼之间,这些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高端市场被进口机床蚕食,国产机床困守中低端泥潭。
是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还是市场之间的竞争太过残酷?曾经辉煌的中国机床,究竟如何走到这一步?又能否绝地反击,夺回失去的荣耀?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18家骨干机床厂,它们因实力丰沛雄厚被工业界亲切地称为“十八罗汉”。
这些遍布东北、华北等地的机床厂各有专攻,车间里,技术工人们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能工巧匠们凭借过硬的技术功底,成功打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为国家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首都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技术骨干们不畏艰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终于攻克技术难关,研制成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台数控铣床。
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技术团队同样展现出卓越实力,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龙门铣,为我国机床工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全国机床行业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年产量实现了2.8万台的可喜成就,有力支撑了当时国内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来了新机遇,1984年国企改革后,机床公司开始大胆尝试市场化经营。
济南第一机床厂开创性地与日本有名的公司山崎马扎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中国机床行业迈向国际化的先行者。
沈阳第二机床厂抓住机遇,与德国工业巨头沙尔曼展开深度技术交流;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也紧随其后,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达成战略合作。
通过15年引进消化300多项国外先进的技术,国产机床的精度和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沈阳机床抓住机遇,通过并购做大做强,2012年销售额达到180亿元,一举登上世界机床企业榜首。
大连机床、济南第二机床厂等企业也迎来发展黄金期,产品打入福特、标致等国际车企供应链。
不过好景不长,随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因技术创新不足而陷入困境,中国机床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进口机床凭借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性能,正在逐步蚕食着国产机床的市场份额。
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前5个月,我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数量同比激增38.1%,进口金额也增长了5.1%。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进口机床的平均单价竟然低至3.2万美元,大幅压缩了国产机床的价格优势。
铸铁床身容易出现气孔、夹渣等缺陷,热变形难以有效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远不及进口机床。
这使得国产机床难以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立足,只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苦苦支撑。
与此同时,大量中小机床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为争夺有限的订单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导致利润率持续下滑。
这些企业由于缺少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知名度,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突出重围。
更为棘手的问题在于行业的技术瓶颈。国内机床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未实现突破,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如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装置等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有数据显示,某国内知名机床企业生产的一台售价35万元的机床,仅数控系统的采购成本就高达28万元,再加上后期维护费用,企业基本无法获得合理利润。
即便企业试图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往往也会遭遇法律壁垒,且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持续性挑战。
不过,关关难过关关过,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我们从来都是迎头而上,靠着工厂和工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在困境中迎来了突破。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重重阻碍,华中数控和大连光洋两家企业选择了迎难而上。
华中数控从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起步,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地钻研数控系统核心技术。
如今,华中数控不仅研制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数控系统,产品精度和性能已能满足国内大部分制造需求。
大连光洋的发展道路同样充满艰辛,二十多年来,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攻关,从最基础的软件编程做起,逐步掌握了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部技术。
目前,大连光洋生产的五轴数控机床在精度和稳定能力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核心技术自主率超过95%。
除了自身的努力,国家对数字控制机床行业的自主创新给予了有力支持,从设立专项研发资金,到减免重点企业税收,再到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但行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高端数控系统和精密轴承等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带来的资金压力,以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克服,那想要提升中国机床行业的竞争力,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机床行业正在谱写崭新的篇章。
目前,中国机床行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这不仅影响了供应链安全,也制约了行业整体的发展。
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实现研发成本的合理分摊,能够有效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华中数控携手18家机床制造企业联合开发智能数字控制机床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产业协同创新的强大优势。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更为行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始终是中国机床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义。
当前,我国在高端数字控制机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严重制约了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
因此,企业一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而政府也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助力企业自主创新。
比如,华中数控研发的融合AI芯片与大模型技术的智能数控系统,堪称行业突破的典范之作。
从财政补贴到税收优惠,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精准支持机床企业组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这些举措为行业复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随着国家对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格外的重视,机床行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实现了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这也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国机床行业的复兴离不开产业链协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及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的协同发力。
未来,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的提高,中国机床行业必将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1、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新浪财经 2020年12月发布
2、这家“大国重器”曾是世界第一,如今被441万难倒,面临破产重整 每日经济新闻 2019年8月19日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马斯克离开政府效率部一个月后,19岁的核心成员爱德华·科里斯汀被曝已辞职:曾帮特朗普卖“金卡”
宝宝越早玩拼图逻辑思维能力越强,拼图颜色鲜艳好抓握,带底座也很好收纳,宝宝拼完成就感满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OPPO:近 400 家服务中心无偿提供冷饮,7~9 月到店送修设备可享
利民推出 ARGB 连叶风扇 TL-N12-R5-S 系列,黑白双色均 39.9 元
利民 Trofeo Vision 360 ARGB 水冷上市:1240×480 屏,899 元